高效逆流色谱HPCCC是如何发展起来的?
HPCCC是从液-液萃取技术发展而来的。
通常在一个分液漏斗中,使样品溶解在两相溶剂体系中,激烈振荡,静置待两相发生分离。由于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,目标组分就会在两相中进行分配。待分配平衡后,从分液漏斗中移走重相,然后混合另一新的更轻相或者加入一些更重相到分液漏斗里,重复萃取过程。目标组分将再次被分配,如此反复多次,被分离样品的纯度就会越来越高。
上述方式尽管有效,但很明显既费时又费力,因此需要对分液漏斗进行改进。Craig发明了非连续逆流分溶装置(Craig Counter-Current Distribution Apparatus),该装置由一系列分液漏斗连接而成,两相不混溶液体在分液漏斗间有序地重复混合、倾析,最终使溶质以逆流分配的方式分离在不同的漏斗中。

在此之后出现了液滴逆流色谱(Droplet Counter-Current Chromatography,DCCC),该装置由一系列通过毛细管连接的垂直管组成。这种设计能够让其中一相,固定相(SP)保留在管中,另一相流动相 (MP)从管中流出,如果流动相相对密度大就从设备顶端泵入。如果流动相密度小就从设备底端泵入。流动相MP通过固定相SP 时,组分在流动相的溶解度越大分离的速度越快,直到最终组分之间彻底分离。

显然,液滴逆流色谱装置DCCC实际上是利用重力场将固定相SP保留在系列管形柱中。液滴逆流色谱之后出现的离心式DCCC,其离心分配色谱仪(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,CPC)中的小管形柱和毛细管都是旋转的,这一技术在重力场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离心力场来实现固定相SP的更好保留。这种离心分配色谱仪CPC的效率要远远超过液滴逆流色谱仪DCCC,其结构示意图如插图所示。
离心分配色谱仪CPC只是围绕一个轴旋转,接下来的技术则实现了使盘管围绕两个轴旋转。“J”型结构通常很常见,这种仪器被称为高速逆流色谱仪(High Speed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ms ,HSCCC)。这种设备有一连续的螺旋管柱盘绕在线轴上,围绕自己的轴旋转,同时围绕设备的中心轴线旋转,实现一种同步行星式运动模式。这种运动模式是一种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,每一次的线轴的旋转都会发生混合和分配。这种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中不同密度的溶剂向螺旋管的两端分布,而固定相SP得到保留。
然而,尽管有复杂的离心力场,但早期设备的固定相保留能力(SP retention)还是不如离心分配色谱仪CPC ,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流体力学的了解还很有限。现在人们了解了固定相和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,如:流动相的流速[1, 2],流动相通过螺旋管线的方向[3],盘绕半径[3],管径[4]以及旋转速度[4]。并在此基础之上,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逆流色谱仪(High Performance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phy ,HPCCC)。这就是现代化学家们在想要可靠和快速地解决样品纯化制备问题时,第一时间就会考虑使用的逆流色谱技术。